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专栏 职工文苑
门楣匾额上的文明流转 --《门楣之上》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5-06-26 来源: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阅读次数:126次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门楣”二字承载的不仅承载着一座座屋舍结构的实用功能,更是一个个家族的精神丰碑,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近期,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门楣之上》,以门楣为线索,串联起千年家风、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脉络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触摸到文明传承跳动的脉搏。

纪录片开篇,陕西韩城“三槐世家”的砖雕门楣,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明代的工匠们用牡丹象征富贵、以竹节隐喻气节,将家族精神化作具象的视觉符号。当AR技术将“耕读传家”的云纹投射成流动光影时,那些古老的农耕智慧竟与现代科技产生奇妙共鸣。就像文明的底层逻辑早已在岁月深处埋下伏笔。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美学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韧性的生动诠释。

深圳大鹏所城赖氏宗祠的弹孔,则是历史刻下的血书。鸦片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墙面上的弹痕依然醒目,与现代的北斗导航图并置,形成强烈的时空对位,一旧一新,一伤一荣,勾勒出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的轨迹。老族长轻抚斑驳匾额:“从前用血写忠,如今用光刻忠”,如黄钟大吕,敲响了民族精神传承的警钟,忠诚的内涵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却始终一脉相承。

南京博物院展柜里的“天地正气”仿古匾,承载着晚清工匠跨洋取材的故事。朱漆剥落处,裸露的木纹如历史的年轮,记录着海上丝路的文化交流。而在海外,华裔少女对“汗青”的现代追问,则揭示了传统意象与数字时代认知的碰撞,也问出了文化传承面临的新课题。

北京胡同的金属门楣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陨石成分的发现虽然与历史记载相吻合,但年轻人追问“这材质适合做电竞主机箱吗?”时,我们才意识到,如何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让古老符号重新焕发生机?这是现代文明传承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

江西德安“义门陈”遗址的考古发现堪称奇迹。专家从“行大公”残匾的漆皮里提取出宋代赈灾粮种的DNA。谁能想到,这些古老的基因序列,竟能触发当代公益平台的物资调配系统。千年家训“饥年开仓济民”,就这么从历史深处来到现代社会,续写着新的故事。

在潼关杨震祠的“四知堂”前,动作捕捉技术捕捉到守祠人擦拭匾额的手势,与东汉碑刻笔法高度契合。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动作,就像文化的DNA,在不经意间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完成着古老记忆的传递。

湘阴左宗棠故居的“天地正气”匾,在3D 建模、声纹分析等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生。西征舆图与卫星地图的重叠、墨迹与鼓点的转换,以及基因音乐的创作,都将历史一帧帧具象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现代体验。马来西亚华人中学生用这些素材创作出数字牌坊,弹幕里“家国情怀可以下载安装”的调侃,不正是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吗?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将镜头定格在潼关黄河渡口。杨震的第48代孙正背着环保袋,清理着掉落到华山山崖下的垃圾,胸前的记录仪也实时上传着数据,这些数据在云端与古老的“清白”家训、“四知堂”的廉政文化相碰撞,经由AI拆解并衍生出一套治理塑料污染的新方案。这一刻,文明的传承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展现着历史文化的时代担当。

《门楣之上》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它让我们看到,文明的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那些刻在青砖上的牡丹、弹孔里的忠魂、漆皮中的粮种 DNA,都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转译、重生,寻找新的载体,讲述新的故事。正如黄河年年改道却总是奔流入海,中华文明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方向。

文/马晓斐


..//storage/settings/202211/ZXGxijCiUutuCbChdsRP.jpg
版权所有: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Copyright2017
地 址:中国·陕西·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26号A陕煤地质科研办公楼 邮编:710021 电话: 029-86681223 传真: 029-86106922
邮 箱: smdzyjy@163.com 网址:https://smdzyjy.mtdz.com  陕ICP备2021014249号-1  技术支持:硅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