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陕煤地质研究院公司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部署会上,编制工作组组长、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蒋同昌宣布,将“地热能”和“生态修复”两大板块列为公司重大战略规划,揭开了研究院公司环境治理能力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研究院公司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密集和资质齐全的优势,拓展产业布局和业务范围,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
“这个供暖季,绿意盎然!”
地热能在我国储量约占全球六分之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2023年末,位于吉林省大安市大岗子镇的“中深层地热能供热项目”投入实际供暖阶段。
作为工程总设计单位,研究院公司与中国三峡集团新能源公司对接,完成该项目的地质工程设计、热力站建筑工程设计、热力站供热工艺系统设计、输配管网工程设计及总体自动化控制设计,并顺利完成8口中深层同轴换热型地热井的技术服务,总进尺21049米。这是吉林省首个“地热+”新能源供暖示范项目,相较于传统燃煤锅炉,大岗子镇一个供暖季可节约标煤约382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388吨,环保效益显著。
“我们是搞地质和煤田勘查出身,对地下构造非常熟悉,因此对地下热水的富存空间、运移方向、运移能力、水的换热和传导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我们的优势。”研究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申小龙说。研究院公司积极鼓励科研创新,去年11月,高级工程师罗娜宁申报的“一种提升水热型地热井群采灌效率的方法”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是研究院公司继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之后又一地热领域自主创新成果。
“起飞,去矿山复绿!”
随着一张张影像的解译,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下峪口煤矿的矿山现状逐渐清晰、完整地呈现在技术人员面前。
以“低空经济”赋能,利用传统手段和无人机相关技术结合的方式,尤其是采用无人机建模、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能够实现降本增效。这是研究院公司协调现有业务板块,有侧重点地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矿山地形图测绘是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使用无人机后,一方面测绘效率更高,仅需1名飞手就可单日完成5平方公里的三维模型采集工作,大大降低了矿山施工安全隐患和人工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测绘结果更直观,通过对比修复前后的正射影像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矿山生态状况的变化和改善情况,更准确地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陕西省是能源大省也是煤矿大省,因此,煤矿生态修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引用无人机正射影像助力生态修复以来,累计完成无人机正射摄影100余次,指导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2024年,公司先后完成了“蒲城县桥山(药王山片区)矿山生态修复”等四个项目,实现百分百矿山边坡复绿。
从翱翔蓝天的无人机到滚动在地层深处的热泉,研究院公司聚焦地热能和生态修复两大板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不断探“天”索“地”、上下求索。在未来,研究院公司将继续发挥资质、人才和业绩优势,利用全产业链的技术思路将科研成果在具体工程上实践化,用实际行动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文/罗一诺 图/王少锋 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