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得失记
时间:2015-10-08 来源: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阅读次数:1689次
昨日中午挥汗攀爬时收到单位领导中秋祝福短信。简单数十字,却犹如饮下一叶甘露,滴滴滋润入心田。长期置身野外,习惯了不计周末、无论节假,时光仿佛迟滞。这条短信一下子把思绪拉回到数百公里外的渭河平原。数个年轻地质人奋斗一生的梦想,就在那片遥远而又熟悉的土地上,就在那蜿蜒流淌的渭水间。
野外和室内工作是每个地质人普通不过的生活。我们在莽莽大山和水泥森林间自由切换,好比已经习惯用电脑的上档键(Shift)切换输入法一般。每当给友人提及工作性质,或有羡慕者——畅游山水,汲取天地精华;或有关心者——坡陡沟深,万事安全第一;或有鄙夷者——抛弃妻子,蜗居穷乡僻壤……而我们这一群“不怎么常去西安出差”的“城固双溪人”,也慢慢习惯了平心静气,学会了品味得失。
得与失二者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思维。孟子教育大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仓央嘉措叹息“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而在另一层面,得与失常常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西汉淮南王刘安有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汉书记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传承千年的典故、名言包含了对得失关系的深入理解,“不可兼得”和“失中有得” 的心态值得野外地质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的陕煤地质人)时刻学习。
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得与失,由于本身的特殊性比其它职业更为明显。对于“失”而言,大家伙相互交流项目经历,感触颇深的就是失去了安逸、相对享受的权利。睡懒觉的大男孩忘记了他曾经每个周末中午十一点钟的闹铃;爱弹吉他的文艺青年听着知了和蟋蟀想念他的和弦;刚走出象牙塔的小鲜肉,双手比洗衣机更熟悉洗衣粉的味道;喜欢唱歌的三流音乐爱好者拥有了最忠实的听众——夜空中的星。爬山累了就随便找块石头,那便是家里最舒服的软沙发;头发长了就互相帮忙做个造型,陈佩斯葛优徐峥随意挑;夏天时候洗澡最方便,自己烧桶水,夜幕下房子后边“哗啦啦”就开始了……
野外生活条件有限,苦中作乐是每一个人必须学会的技能。但是身在异乡、远离亲友的无力和孤独感,对家人和恋人的愧疚感,却并非其它职业能够感同身受。像许巍歌里唱的:“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我体会过女儿出生不久就要分离的苦痛,听到她那一声声含糊不清得“爸爸”也是如此不忍。也见过项目负责不愿请假回家,而是陪大家伙在野外过节的决然。舍小家、为大家,野外人员最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夜阑入静,微信中又翻看到去年春节前收队时作的胡思乱想:
城固大半载,踏遍无数山。从未如今日般平静又澎湃。
五丈原吹灭孔明的灯,风波亭不念满江的红。
青衿离别泪,风雪催人归。
待到灯火时,举案成佳对。
有失必有得。每一个人都在野外工作中积累成长。野外工作带来的是一种挑战和完善自我的机遇。研究院将地质找矿之重任于吾辈,“苦吾心志,劳吾筋骨,饿吾体肤……增益其所不能”难道不应该吗?吃苦受累是一个必然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升华人生境界,磨练意志品格,通过重重险阻实现人生价值。
野外工作克服种种困难的经历让我们体会到团队的价值。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坚决的执行力,才能有效保障工作的开展。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统一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这也是野外项目的重要目的之一。
不同行业都在经历着各自不同的得与失。正如银行大堂经理整天抱怨站的腰酸腿疼、存贷任务压力山大,羡慕我们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周末出游的驴友感叹我们挣着钱还能游山玩水;追赶着汽车尾气的快递小哥渴望到大自然间吐故纳新。当我们选择担当野外地质人的这个光荣角色,那我们就必须面对它带给我们的一切。
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品味得失,把这种心态放到整个人生历程当中,那么我们淌出的一滴汗水都是果实,划破的每一道伤口都是成长,获得的每一次馈赠都是顺其自然。郎平在中国女排赢得世锦赛时感动流泪:“强者必须面对所有困难。”项目负责樊俊雷也总是提醒我们:“男人肩膀上要扛得起担子。”意识到这一切,人生无论在野外还是室内,无论是身处茫茫人海还是穷山僻壤,无论是位居高堂之上还是栖身丛野之间,失和得对于一个人可能也就不再是泥丸和泰山之别。点滴顿悟,谨记于心,无需多言,继续前行。
研究院 非煤所 王力
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七 中秋节于城固